最新消息
停售居屋損失過百億 民主黨建議提早重售
Monday, May 30, 2005

2002年政府宣佈即時停建及停售居屋,於2006年年底之前不會發售居屋,並計劃於2007年起每年出售2,000個單位。然而,居屋單位長期空置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造成「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的荒謬現象。不少公屋居民是通過購買居屋來改善生活環境,一刀切停建停售居屋打亂了不少家庭原先的計劃。

 

停售政策的財政後果更嚴重,房委會須為空置居屋單位支付管理費和地租,截至2005年3月,房委會因此須支付2億1千6百萬元。若照現時房委會零七年起每 年出售2,000個單位的時間表,到全部剩餘居屋單位時房委會在管理費及地租方面的負擔總共近7億元;若照現時房委會2007年起每年出售2,000個居 屋單位的進度,最後一批居屋將於2014年推出,成為樓齡近十多年的「舊樓」,樓宇折舊後的減值的損失約35億元;而停售居屋令價值約200億元的單位未 能按原定計劃的零三年出售,要到零七年起才開始分期回籠。因此,假設房委會將出售居屋的收入作投資,延遲出售居屋在利息收入的機會成本方面會很驚人。由於 財富滾存效應,這方面的損失總共達72億3千萬。

 

因此,房委會停售居屋而在管理費地租、折舊及利息三方面的損失總共為114億3千萬元。相當於興建高達 41,500多個公屋單位的費用,或房委會兩年的建築工程總開支。 為了減少損失,民主黨的建議於2005年及2006年分別推出不多於2,000及3,000個剩餘居屋單位,2006年起每年推出3,000至4,000 個剩餘單位,最快於2009年解決剩餘居屋問題,比政府快5年。由於提早及加快重售居屋,政府因此可減少在管理費及地租開支、折舊減值及利息收入的損失總 共近45億元。

 

未來幾年的私人住宅施工量及私人住宅落成量的比高峰期下跌超過一半,而去年的私人住宅入住量亦是16年來新高,空置量跌至64,200個單位,相當總存量 6.2%。從施工量、空置率及落成量的數據推斷私人樓宅巿場將出現斷層,民主黨建議提早重售相信不但不會對樓巿造成衝擊,而且可舒緩未來住宅供應斷層的問 題。 民主黨促請政府應全面檢討停售居屋的政策,應提早重售居屋。只要改變是合理、並做好諮詢的工作及有足夠的透明度,相信巿民會支持提早出售居屋。

 

民主黨  黃成智、鄺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