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民主黨對「灣區計劃」的意見(國內部分)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民主黨對《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的初步意見(國內部分)  牽涉香港、澳門和廣東省三地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正進行公眾諮詢,灣區的規劃影響2,500萬以上常住人口及大量流動人口,近日社會方能得知當中有限部份。民主黨國事小組了解這次是少有的粵港澳三地規劃公眾諮詢,是國內城市規劃過程中公眾諮詢向前走的一步,但對於不足一個月的走過場式諮詢,以至有說法指公眾諮詢網站上的批評意見被刪去,我們深感不滿和憂慮。我們呼籲三地政府敢於面對以往各種不當規劃、過度開發、資源不足、環境污染等問題,而下定決心完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的規劃建設。我們認為是次諮詢應該集中於影響灣區的各種問題的調研和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隨便列出一些比較環保的項目而已。

 

1.不要迴避過度發展問題,應制訂「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標」: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工業開發、基礎建設和都會發展已經形成過度開發、互相惡性競爭的狀態,工業上互相吸納低技術勞力密集勞工,基建上競相擴充,「國際機場」已經有四個,珠三角各城市競相「打造」北美式中央商業地帶(CBD)。在目前區內過度開發,在水資源、空氣、土地資源都惡化和出現互相爭奪的情況下,國家當局更加需要制定全面的「灣區可持續發展指標」,持久監測和加強保育。

 

2.嚴管「政績工程」、「收地工程」和貪污腐化,制訂市長官員工作指標:我們憂慮這個「灣區行動計劃」的內容充滿氣象萬千的陳述,當中各項居住、港口、保育、生態旅遊、交通基建工程的發展願景均充滿優雅的文藝腔調,但我們無法得知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數據,以及其進行方法和改造建設的手段程序,我們深怕這個計劃又淪為各省市領導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甚至於淪為官員和地產霸權官商鈎結、強收土地的「收地工程」。一旦這些行動計劃成為官員們競相爭取表現的項目時,恐怕又會出現新一輪的拆遷潮、上訪潮。

 

地方官員更加為求達致改造指標,把珠三角區的工業行業驅逐,使就業問題更形緊張,製造民間不滿,令該行動計劃的宏圖遠景變成空話。我們更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以環保之名,加強巡查,但實質向工廠要錢的腐化情況。因此,應針對市長等官員訂定中、長期指標及達標時間表(類似工作指標 KPI),以監督官員工作表現,亦應把「民眾上訪情況」列為市長官員工作指標,惡劣者革除及處分,以協助提升及落實相關宜居質素;

 

3.面對特區的發展瓶頸問題,互相競爭問題:「宜居」是一個環境問題,事實上亦是一個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問題。社會上一直有討論香港和深圳特區的發展瓶頸、與長江三角洲,與東盟各國及其他亞太區經濟體系的競爭問題。是次研究應該加強在區域發展的角度進行調研。灣區和香港特區的特別處是在於外向型經濟,在於與世界、特別是東南亞接軌,因此,應就亞太區經濟體系的競爭、如何引進國際參與發展,以及如何發揮特區作出研究。

 

4.深化調研,加大力度,公開資料:我們明白發展和保育平衡同樣重要,亦明白建設規劃是有需要的,然而我們希望這些國家計劃的出發點不是為計劃而計劃的硬計劃、空計劃,而是背後有基本發展數據支持,因應目前區域情況,以及當地工作人員、居民的需要而進行的實際規劃。

 

發言人︰ 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