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市民不滿政府用公帑益商家
Wednesday, March 28, 2007

民主黨一項調查顯示,市民認為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政策比回歸前更傾向加稅或增加新稅(28.2%)、將公帑用於討好不同界別或行業人士(35.6%)及更關注大商家的利益(33.1%),認為自己的經濟情況較十年前為佳的受訪者比認為自己經濟情況惡化的為多。負責調查的民主黨指,雖然近日經濟復甦,但近半市民表示過去十年他們的經濟與十年前比較只是「差不多」,更有超過四分一表示其經濟情況惡化,而這些市民也較傾向不滿政府的財政政策,若政府漠視市民的意見,繼續其偏袒大商家的政策,經濟改善也不能紓解民怨。 民主黨三月中透過電話成功訪問超過七百名市民,了解他們對政府回歸後的公共財政政策的看法,調查得出以下結果:

 

一、市民對政府理財政策印象偏向負面

  • 市民認為特區政府較回歸前更傾向加稅或增加新稅項 (28.2%),高於更傾向減稅或取消無需要的稅項(24.2%)。[第一題]
  • 市民認為特區政府較回歸前更傾向將公帑用於討好不同界別或行業人士(35.6%),高於更傾向將公帑用於有利香港整體發展的地方(32.2%)。[第二題]
  • 市民認為特區政府較回歸前更關注大商家的利益(33.1%),高於更關注普羅市民的福祉(26.2%)。[第三題]

 

二、社會分化──收入與資源再分配的分化

  • 認為特區政府傾向加稅的受訪者中,一半認為政府將公帑用於討好利益團體及大商家。[表一及表二]
  • 調查結果顯示,市民自身的經濟情況,極影響他們對政府公共財政政策的看法,雖不能肯定是因果關係,但兩者的關係極清楚。過去十年經濟有改善者,傾向滿意政府,例如認為特區政府較回歸前傾向減稅、將公帑用於有利香港整體發展方面,和更關注普羅市民的福祉。不過月入五萬元以上的家庭則例外。[表三]
  •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其自身的經濟惡化者,則不論收入水平,都不滿政府的理財表現,包括認為特區政府較回歸前傾向加稅、將公帑用於討好不同界別和行業的人,和更關注大商家的利益。[表四]
  • 至於經濟情況與十年前差不多的受訪者,月入一萬元傾向滿意政府表現;月入較高者則不滿政府表現。[表五]
  • 基層及中產的受訪者較多認為政府的公共財政政策比回歸前更照顧上層人士,但家庭月入超過五萬元的受訪者,則傾向認為政府只照顧基層人士。

 

三、跨階層共識──市民認為政府偏袒大商家、討好行業人士

  • 不論任何收入水平的市民,都有超過兩成七認為特區政府比回歸前更關注大商家的利益,顯示這是跨階層的共識。 [表六]
  • 不論任何收入水平的市民,都有超過兩成八認為特區政府比回歸前更傾向將公帑用於討好不同界別或行業人士,顯示這是
  • 跨階層的共識。 [表七]
  •  

四、整體看法 表面看來,市民對政府十年來在公共財政方面的表現好壞參半,雖然稍傾向負面,但說成不過不失也不為過。但深入分析後發現,經濟上不如意的人士傾向覺得政府喜歡加稅、將公帑用於討好不同界別和更關注大商家的利益。

民主黨指出,一般來說,大部份家庭的經濟情況應會隨著他們累積財富而改善,然而調查發現,表示自己的經濟情況比十年前惡化的受訪者,居然高達兩成七,較有改善者為多,情況嚴重。 民主黨經濟政策副發言人馮煒光指出:「這批市民明顯不滿政府的財政政策,因為調查於預算案公佈後才進行,政府『派錢』措施,未能洗擦過去在經濟不景時加稅的陰霾,更未能抺去市民對政府偏袒大商家的印象。」

 

「今年的預算案中,政府有多項退稅措施,單是削減薪俸稅,便用了一百三十億元,但是用於改善社會服務只有九億元,明顯未能與基層市民共富。」民主黨經濟政策副發言人范國威議員補充:「政府今年盈餘五百五十一億元,來年預算盈餘二百五十億元,其實有能力增加公共開支二百億元,用於促進就業改善基層市民的生活。」 民主黨指,政府將公共開支定於「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兩成」的水平,但現時公共開支遠低於這水平,以零七/零八年為例,預算公共開支是2678億元,只佔生產總值17.4%。若以「生產總值兩成」為標準,公共開支應增加四百億元,但因預計明年盈餘只有二百五十億元,增加開支四百億會引致赤字,但民主黨仍然認為,政府有能力增加二百億元開支改善服務和促進就業之餘。 「政府不應將盈餘收在庫房內不用。」范國威批評。

 

經濟政策副發言人 馮煒光

經濟政策副發言人  范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