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金融機構貸款審批程序大漏洞 騙徒盜用身份借貸呃逾四百萬
Monday, June 13, 2022
金融機構貸款審批程序大漏洞
 騙徒盜用身份借貸呃逾四百萬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14:00即時發放) 民主黨去年12月收到首宗「盜用身分借貸」的求助,至今年4月中起更收到多15宗求助,損失總金額超過429萬,當中涉及不同金融機構,包括花旗銀行、WeLend等。從多事主提供的資料分析,詐騙集團早於2021年7月開始犯案,至第5波疫情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更是犯案高峰期,其中10名事主於這段期間受騙。第五波疫情令很多市民工作和收入受到嚴重影響,騙徒集團利用事主求職心切的心態,於社交媒體誘騙事主聯絡,並訛稱工作機會或可觀酬金騙取事主們的個人資料和文件。騙徒偽冒事主們身份向多間金融機構申請借貸,當中把握特定金融機構身份認證及審批程序的漏洞,令貸款批出,而事主對整個貸款過程是完全不知情;騙徒同時向事主訛稱「工作要求」,令事主把有借貸關款項轉走至指定戶口,以獲佣金或報酬。事主至被金融機構追收還款或被警方通知時,才發現自己受騙。全部事主已報警求助。民主黨相信所收到身份盜竊貸款求助只是冰山一角,呼籲遇到同樣經歷的市民WhatsApp63434691,民主黨將盡力提供協助。
 
民主黨認為金融機構審批程序出現極大漏洞令騙徒有機可乘,亦沒有及時處理漏洞,令金融機構自身及市民有更大所損失;民主黨同時建議政府應修例進一步監管信貸行業,監管放債的金融機構的行為、操守及程序。民主黨曾去信相關金融機構,指出金融機構的審批程序問題及責任,並要求免去事主們的還款要求。
 
WeLend回覆表示:「對於受影響市民深表同情。本公司較早前已經對受影響客戶暫停相關要求還款程序直至警方完成調查。我們正與受影響客戶了解及跟進事件,同時亦會配合警方調查。如果警方最後證實相關貸款與受影響客戶無關,WeLend將會應調查結果考慮豁免其還款。」
 
花旗銀行回覆表示:「基於保密理由, 我們不會就個別客戶情況作出評論。本行已聯絡個別客戶並按既定程序跟進及處理其個案。我們重申花旗銀行一向嚴格按照既定程序處理及審批客戶私人貸款申請。包括核對遞交資料及文件。客戶收到所申請之相關貸款後,需要根據貸款之條款償還貸款金額,本行一般會依照內部既定程序處理欠款,如有特殊情況,本行會按個別情況處理。」
 
詐騙集團詐騙6部曲
 
一:詐騙集團於不同社交媒體的求職群組或專頁,刊登招聘的資訊,誘騙不同苦主聯絡。
 
二:詐騙集團,以「聯絡人」、「主任」、「律師」三個主要角色,分工介紹/轉介工作,處理申請、解答苦主們問題,騙取苦主信任,獲取其個人資料、相片、身份證明等文件。
 
三:詐騙集團冒認苦主身份,開設電話號碼和電郵,及偽造銀行月結單、職業及收入證明等,向不同金融機構透過網上申請私人貸款。
 
四:詐騙集團掌握金融機構審批的程序及漏洞,同時指示苦主們配合求職所需要求和文件,成功通過「身份認證」,令金融機構批出貸款申請。
 
五:貸款批出及存至苦主們銀行帳戶後,詐騙集團指示苦主們將款項轉走至指定銀行帳戶,苦主們便可獲取佣金。
 
六:苦主們收到金融機構追收還款的通知,才發現自己受騙,同時間失去和詐騙集團的聯絡。
 
民主黨意見
 
民主黨財經政策發言人陳堡明認為民主黨財經政策發言人陳堡明表示,銀行業務去實體化乃大趨所勢,虛擬銀行的興起對整體銀行業發展必然造成衝擊。供應增加下的商業競爭,必然會促成銀行業務的多元發展,包括行政程序的簡化。為免更多同類事件出現,令市民及投資者出現損失,金管局在推動非實體銀行業務發展時,亦應做好把關,主動提高審批時的程序要求。例如在今次事件中,雖然程序中有包括身份認證一部分,但整過過程中,銀行均沒有提及任何與私人貸款相關的字眼,令騙徒有機可乘。
 
陳堡明認為銀行去實體化的發展未來會越來越大,若然因監管要求不足,而導致網上及虛擬銀行業務「出師未捷身先死」,事件實屬可惜。
 
執業律師沈運華指出騙徒作出雙重騙案,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與事主可分別被視為案件的“苦主”,受騙徒欺詐。騙徒首先假冒案中事主以欺詐手段向金融機構或財務公司申請貸款,待該等貸款批出並存入事主戶口後,然後欺詐事主將款行轉走,使事主蒙受損失。
 
由於涉及騙徒欺詐,以及貸款合約並非由事主與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訂立,故此貸款合約不具約束力,該等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可向事主討回貸款本金。如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以民事方式向事主作出追討,舉證責任在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一方,須披露包括核證身份手續在內的詳情。然而,由於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和案件事主同是“苦主”,相信法院會全面考慮各方的行為,如法院認為要求事主歸還款項會出現不公情況,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有可能須承擔部份損失。
 
另外,沈運華提醒市民,盜用個人資料和提交虛假文件申請貸款是違法的,市民切勿以身試法。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呼籲市民要非常小心保護個人資料,防止身分盜竊。袁海文同時認為,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會不斷尋找不同漏洞謀財,袁海文認為詐騙集團當中包括極熟悉金融機構運作及審批程序的人士,故金融機構不應鬆懈,或對原有保安措施過份自信,須不時檢視審批過程有否出現潛在漏洞,做好「電子化認識你的客戶」(eKYC)。
 
袁海文認為這次事件,金融機構保安及貸款程序上出現嚴重漏洞,令騙徒可通過「身份認證」,偽冒事主身份申請借貸。這次的漏洞,正是顯示使用「照片」作核實是可以不堪一撃,「手持身份證」自拍不是身份驗證的最好方法,甚至是沒有實際幫助。袁海文指,如果這些金融機構於身份核實程序上,有要求「與申請人面對面核實身份」、「確認貸款目的/申請」或「即時人臉識別」技術,大部份盜用身份的借貸將不會成功。袁海文又指,根據多宗個案的分析,多間機構橫跨超過5個月,但不見有採取合理措施堵塞漏洞,因此袁海文批評將有關損失全部轉嫁給苦主們承擔並不合理,而事實上有不少苦主亦因而申請破產,金融機構也不可能追回這些損失。
 
袁海文再指,事件其中一個核心原因是信貸行業欠缺監管,認為政府應修訂現行法例,「成立專責監管機構」,監管放債的金融機構的行為、操守及程序等;並對放債的金融機構加入須進行審慎信貸評估的責任,確保負責任借貸,放債人在放債前向借款人進行謹慎信貸評估。
 
現時全球著重金融科技(FinTech),包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在金融業的應用。袁海文寄語金融機構不應只著重「方便」或「營商」,同時也應非著重保安和防欺詐的應用和普及性。
 
 
傳媒聯絡: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 袁海文
 
金融機構貸款審批程序大漏洞詳細資料
按此了解更多:https://bit.ly/3HpPegY